2016年尾聲將至,回顧過往,家居建材行業“悲喜交加”,有上市之喜、轉型之喜、擴張之喜,也有退市之哀、停産之哀、倒閉之哀。來自外部的壓力,以及自身發展模式的問題,將行業短板顯露無疑。但總的來說,這是挑戰也是機遇,洗牌之下部分企業淘汰出局,也將督促家居建材行業更健康合理的發展。
消費者的需求是企業産品和服務的終極標准
産品質量是任何一個家居企業都繞不過的問題。除了質監部門、工商部門以及各地消協的定期監督,産品召回也成爲監督産品質量的新形式。知名品牌上“黑榜”並不罕見,公衆更爲關心的是出現問題産品後如何應對。宜家召回事件則被視作“消費者權益的勝利”。今年7月,宜家在北美市場宣布召回馬爾姆等系列抽屜櫃,但是對于在中國市場的同款商品並無表示。並稱相關産品在中國市場並沒有收到過造成傷害事故的案例,且産品符合中國國家標准。在多地消協部門的約談、發聲之下,宜家最終宣布在國內同步召回相關産品。宜家主動召回事件頗具意義,即産品雖然符合相關標准,但由于存在危及人身安全的不合理危險,也應主動召回。此事件更诠釋了消費者是市場制衡的重要力量,消費者的需求才是企業産品和服務的終極標准。
綠色生産將成北京家居建材企業“標配”
在今年,衆多曾經落戶北京的家居建材生産企業選擇另辟疆土。在“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”大環境中,家居建材行業因較爲低端、汙染程度高,成爲疏解對象。企業或直接投資興建産業園區,或將生産線搬離北京,離開北京成爲衆多人的選擇。雖然生産線遷出北京,但是企業都選擇將設計、銷售業務保留在北京。可以預想,未來北京家居行業將更爲集約、高端,高科技、精細管理、綠色生産將成爲北京家居建材企業的“標配”。變數中也給行業帶來機會和考驗,北京家居生産行業的新版圖正在形成。
面對設計抄襲,家居企業不再沈默
家居建材行業的抄襲現象早已不是什麽新鮮事,每年的家居展會也成爲設計維權的舞台。但是欣慰的是,今年的設計抄襲事件並非以往的扯皮,都“有所善終”。展會舉辦方的支持、行業同仁的聲援、以法律武器保護設計産權……依靠多方力量支持和適合的方式,讓家居企業也不再沈默,在鼓勵創新應杜絕抄襲的宗旨下,紛紛加強對知識産權的保護,走上保護原創設計的維權之路。
品質和口碑才是企業需要發力的重點
行业发展犹如过山车,有下坡时的高速,也有激情后的落寞。2014年互联网家装开始火热,2015年被称为“互联网家装元年”,而在2016年,互联网家装和其他行业一样,遭遇资本的寒冬。多家互联网企业的退出,让行业重新思考这种商业模式的利与弊。企业倒闭原因多样:资金链断裂、产品或运营模式没有竞争力、产品同质化严重、获取用户成本太高等,但归根结底,互联网对于家装的渗透依然处于初级阶段,部分互联网家装只是披上了网络的外衣,并没有解决传统装修的痛点和信息不对称的弊端。当行业冷静下来,企业开始明白品質和口碑才是企業需要發力的重點。
陽光之下,必有陰影。家居建材企業要學會在“黑暗”中尋找光明,任何行業發展都不會一帆風順,行業短板對企業來說既是壓力也是動力,家居建材企業擺正心態,方能走上健康持續發展的道路。